教学工作的资源分享

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种类及其策略(精) )。

中专

中专

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种类及其策略桐乡社区学院吕志江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县域社区教育全面启动,且力不从心。 但如何避免社区教育成为短期应景之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结合桐乡市案例,在分析县域可共享社区教育资源种类及其共享现状的基础上,从观念认识、管理体制、实体网络、运行机制、操作模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共享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县域社区教育全面启动并发力。 但如何避免社区教育成为短期应景之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结合桐乡市案例,探讨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种类及其策略。 一.县域可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种类及其运行状态

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指以县域为运行单位,纵向利用县(市、区)、乡(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网络,横向融通同级部门路线、社区单位及其个人力量。 统筹县域内外可能给县域城乡社区居民带来教育功能的各种现存的、潜在的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互通和价值最大化,实现县域教育资源互通和价值最大化的社区教育资源,根据其内容1、硬件资源它是指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等,是开展社区教育的物质条件。 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内设的操场、图书室、计算机房、教室等,包括本社区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区域内各部门线下对特定人群开展教育培训的机构、场所、基地等应该说可用于社区教育的硬件资源丰富,但目前大多处于各自所有、封闭、不共享的状态。 2、人力资源

这是指能够在社区教育某一方面服务的人的数量和质量。 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最重要的重要因素对社区教育也同样起着决定作用。 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分为三类,一类是社区教育机构内的专职教师,这是一定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 很遗憾这个队现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以桐乡为例,根据相关文件,县域内社区教育专任教师应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约200人,而市社区学院有20多人,12所镇(街)社区学校大多也只有一名专任教师。 其中也有不到一个人。 二是兼职教师,即县域内外定期或不定期聘请能提供社区教育培训服务的教师。 它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中的中坚力量,需求量大,县域内外可供应量也大。 如当地机关公务员、普通学校教师、医生护士、法官律师、离退休干部、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也有地方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名人,尤其是当地专家名人。 但在桐乡看来,这类资源多为单位所有,流通共享困难、兼职待遇受限、招聘受阻、信息渠道不畅,“眼不见心不烦”。 三是参与社区教育组织事务的志愿者,一般是辖区干部职工和社区内外普通居民、自由职业者等中的热心者。 社区教育范围广、内容庞杂,形式生活和由此而来的组织难度大,需要大批人才投身其中。 桐乡现有可视为志愿者的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分科领导和联络员近300人,但距离全面开展社区教育所需的人才资源,数量差距仍然较大,服务素质有待大幅提高。 3、财力资源这是县域内社区教育机构在一定时期开展社区教育所需经费的持有及其政策来源情况,是社区教育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够获得和改善社区教育其他资源的基础资源,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属于高层次一般来说,县域社区教育政府的专项经费毕竟有限,辖区内的部门系统、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 )要齐心协力,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踊跃捐款、统筹安排、共享共享。 从桐乡来看,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党和政府及其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经费保障问题,向失地农民、外来人员、下岗职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支付了一定数量的学习支持和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并在其中设立了基金会。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分门别类,经费使用不灵活,导致一些培训项目经费用不完而被滥用,浪费严重。 有些项目经费不足,有时也会变成“无米饮料”。 4、组织资源

社区教育组织资源是可用于支持、合作、协调和配置适当级别社区教育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总和。 简单地说,这种组织资源就是能够组织和参与社区教育的党政机关及其一线部门、群众团体、民间协会等。

教务网络系统

教务网络系统

县域内可用于社区教育的组织资源大致分为4种。 一是县级、镇(街道)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 二是各级劳、青、妇、协学会等群众团体;三是基层村委会(居委会)群众自治组织; 四是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 科学整合和共享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其中所蕴含的“人脉”优势,无疑是有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支撑。 桐乡市组建了具有调动和协调各类组织资源功能的市、镇、村三级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但其成员单位尚未合作办学,一些组织及其领导甚至不知道社区教育是什么。 如果这一局面不改变,就谈不上组织资源共享。 5、人力资源这是存在于社区生活中,又能为社区居民学习生活提供正确方向和动力支持的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因素的总和。 如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风尚、精神凝聚、科教水平等及其物化成果。 它是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人的自我世界,维护社区规范,引导行为方式。 作为文化之国的桐乡市,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 但似乎仍然存在误解---挖掘人文资源,建设文化名市,只会制造向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忽视人文资源的自我享受,自我滋养。 另外,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氛围、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大厦、学习型家庭的创立舆论是社区教育的直接精神资源。 共享后,社区的教育价值就会出现晕圈现象和辐射效应。 六、信息资源

这是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总和。 从信息流看,可作为县域社区教育资源的信息分为“外内用”和“内外用”两种。 “向外、向内”信息是指社区教育机构掌握、收集、汇总的各种可以资助的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和营造氛围的外部信息。 “内外向”信息是指开展可资提供的社区教育活动和营造氛围的社区的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实践情况等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外化为推动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实,这五种资源本身就是信息资源,除了集中或分散展开的社区教育调查信息、运营信息、收益信息等外,还围绕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进行收集、聚合、转播或分布,为整个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所共享目前,桐乡市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各类信息并不匮乏,而是处于零散、分散的状态,各自采集、上报、公开利用,没有形成以社区教育专业机构为轴心的连贯信息链、持续的信息流、完整的信息模块。 因此,信息的资源性得不到体现,无法开发和共享。 这是由于社区教育机构没有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以及上下左右、各方面都没有信息共享意识。 二、实现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五条策略1、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观念认识

社区教育是一项新兴的区域性公益教育事业,只有在资源调用上打出“组合拳”,实施“抱团战略”,建立长效共享机制,才能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而且,由于种种历史现实原因,不同社区拥有的现成教育资源不均等,有的相对“富裕”,有的相对匮乏,需要统一共享;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许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令性的,条块分割、条块拥有,造成了同一个社区内教育资源短缺紧张、闲置浪费并存的怪现象。 因此,社区成员特别是所在地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强资源共享的认识,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让社区成员充分享受社区内外一切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坚决破除有害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错误观念,例如实行资源共享对自己没有太大好处,闲置资源却不愿开放共享。 认为向社区开放共享单位资源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和财产上的损害,不愿意开放共享的社区共享教育资源只是物化资源的共享,忽视了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等非物化资源的共享,因此不共享2、健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体制社区教育是集“全员、全程、全面”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区域性教育活动,在运行上无疑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统一共享的必然性。 而承担这一统一的共享职能,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目前,“党委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参与”是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但如何落实和健全,值得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三项职责。 协助政府制定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作方案并推动实施。 积极协调、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组织专人开展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调查挖掘宣传活动,盘活社区教育资源存量。 三、市直有关部门要以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己任,主动挖掘并提供本部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共享清单。 四是社会各界和各方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共享,把社会民间各类教育资源贡献给社区教育事业。 五、作为开展社区教育最基层单元的社区积极寻求和开发社区内外一切可用资源,在社区成员之间组织回收利用可回收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3、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实体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没有实体共享网络支撑,必然会演化为虚幻,有共享之名而无共享之果。 因此,目前应建立县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共管的实体网络。 该共享网络包括将全市成人学历教育机构和非学历教育机构,如党校、教师进修学校、老年大学和其他各类培训中心整合,设立县域级社区学院,市直有关部门设立部门分院; 镇(街道)级也相应设立社区学校,在所辖行政村(居委会、骨干企业)设立村民(市民、职工)分校。 这样,纵向自然形成了市社区学院、镇(街)社区学校、行政村(居委会)分校三级联动、纵向隶属、横向融通的实体办学网络。 该网络各级办学机构相应设置职能部门或职能人员,进行专业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并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打造县域社区教育网络平台——专题网站,具有县域社区教育资源菜单的上下左右聚合、传递、展示、发布功能,形成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网络超市。 4、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它基于科学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物理网络和高效的运营机制。 因此,创设一系列运行机制是县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该保障机制至少应当包括: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即各级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内设资源共享管理员,负责一定地域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协调工作; 二是联席会议机制,由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资源共享管理人会议,互通有无、共享管理三、资源年报机制,以年度为单位,社区学院牵头。 辖区内有关单位逐级编报县域可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名录,逐步建立共享信息库,通过《桐乡市社区教育简报》和“桐乡市社区教育网”发布。 四是经济补偿机制,运用市场规则,以易逝等共享资源定时付费、购买补贴等方式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五是典型的激励机制,发挥引领作用,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表现突出5、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操作模式执行上述共享策略,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模式。 如果操作模式合适,资源共享将是水到渠成的。 现阶段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县域共享,以下三阶段共享操作模式值得推广。

一是以学院为中心的县域级共享模式,又分为域外资源内吸引共享模式、域内部门资源横向共享模式、辖镇(街道)资源互通共享模式。 域外资源内吸式共享模式,由市社区学院负责,是指采集引进县外社区教育资源供全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共享。 如与市外高校专家特别是桐乡籍专家联系,不定期邀请返乡讲学等。 域内部门资源横向共享模式是指在市直辖相关部门设立社区教育分院,使之成为桐乡社区学院的紧密分支机构,各分院拥有的资源可在全院共享。 辖镇(街)资源互通式共享模式是指全市所有镇(街)社区学校成为桐乡市社区学院的隶属机构,使各镇(街)社区学校拥有的资源可以在全市流通共享。 二是以社区学校为主的街道级共享模式,又分为街道内条线跨越式共享模式和下行行政村居委会辐射式共享模式。 如农科所等和农民培训中心,文化站等和村民文化中心,与镇(街道)现有党校、团校、人口学校、家长学校、成校、老年学校、外来人口法制学校等实行归口管理、统一运营。 对行政村(居委会)的辐射型共享模式,即与行政村联合设立村民分校,与居委会联合设立市民分校,与骨干企业联合设立职工分校。 三是以行政村(居委会)村民分校为中心的基层共享模式。 这一层次主要由村民(市民)分校主导,实现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互开放,共享人力、财力、物资、氛围等资源,同时发挥文化示范户、学习型家庭等的示范引导和传帮带作用,特别是农村村落(社区楼群)

[1]王国良《农村乡镇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和探索》宁波成人教育信息网2005.5.18[2]靳玉乐《实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及思考》 《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 1

随机看看

NEW ARTICLE

标签

Tag